我的毕趣阁

字:
关灯 护眼
笔趣阁 > 回到明朝当太后 > 111、集贤院

111、集贤院(第2/2页)

    如果使用百v度A*PP或者U*C/Q.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,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,或者安-全模式(今日*头条须关闭安-全模式)

着自己,更何况,这明显是一个养老机构,老人们走了,新人就好冒头;老人也觉得,自己临了去这么个地方教授学生,那是大好事,没看到科举考试中座师和门生的关系吗?这样的集体教学,更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了;何况面子上也很好看。



    既然都同意了,那就商量吧。



    首先是名字,这难不住礼部和翰林院的才子们。



    汉、隋、唐诸朝,有天禄阁、文德殿、文林馆、麟趾殿、观文殿等图书典藏机构,唐朝又改丽正殿为集贤书院,兼有修撰、侍读的功能;宋朝创立史馆、昭文馆、集贤书院,合称三馆,赐名崇文院。元代仍有集贤院,秩从二品,但已不再是宫廷文人的活动中心。只是明朝有了翰林院,也就没有设集贤院。



    现在就仍用集贤院的名称,当然,衙门和官舍什么的只有新建,不过这种书院级别很高,规模不会太大,学生顶天了也就三百多号,真要是君臣一起学习,肯定是要进宫,到文华殿或者什么地方;因此,要不了多大的地方;只是要靠近各衙门,长安街上的台基厂能用。这地方原来是太宗营建北京时加工宫殿基座的地方,后来紫禁城建造完成,工厂没有了,用来堆积新柴芦苇;这是相当大的一片地方,绝对够用。



    然后说职数和级别。唐朝是十八个,不过那时候级别不高;宋朝的名目很多,学士、直学士、判院等官员及下属,名目就有差不多20种,约100多人,以宰相任学士,称知院事,另设副知院事。



    不过现在这里肯定不用,只是顾问和上课,不管藏书修书的事。



    那么,本来准备按翰林院的例,设大学士一人,侍讲学士、侍读学士各两人,不过这不是伺候皇帝太子读书的,侍讲侍读什么的都用不着。那就大学士两人,学士十人;武官能来上课的,基本上都已经跻身爵位,不必用特别的名称。



    当然,编制不一定要占满。



    这些都是德高望重的老臣,负责上课可以,但是平时如果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事,肯定不能叨扰,那就设知院一人、同知院两人,负责课程安排、学员管理、教师延请之类的,下面设还有博士、助教、学正、学录、典簿之类的,人员并不多。



    既然是德高望重的老臣,肯定级别不能低,建议定为正二品。



    汪舜华想了想,能够到这里来挂职的,基本都是一品大员,没必要再降低一下;那就直接定为正一品,算是保留或者稍提一下待遇。



    只是注意:集贤院十二位学士都必须是退居二线的,当然可以参与朝政大事,但是不再兼职,支持不包办,顾问不揽权,放手不旁观。



    知院之类的就无所谓,知院五品,同知院正六品,博士等官正七品以下有差。



    事情定了下来,大家都松了口气。



    王直、胡濙等人的辞职申请还是没能批准,主要是刚说了这件事就批准,好像在这里等着人家似的;属官让吏部先考察着,择日推荐。
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内容有问题?点击>>>邮件反馈
热门推荐
修罗武神 万相之王 十方武圣 火热的年代 大奉打更人 轮回乐园